部门:人文学院 |
聘任技术职务:教授 |
学位:文学博士学位 |
学历:博士研究生毕业 |
毕业院校:复旦大学 |
联系电话: |
电子邮箱:danlee@shnu.edu.cn |
办公地点: |
通讯地址: |
学术成果
论文
-
[1] 李丹. 转型初期首尔、上海都市小说的一种比较——以〈亡命的沼泽〉、〈告诉劳拉我爱她〉为中心. 中国文化研究,2009.
-
[2] 李丹. 留学经验与中国现代新诗的域外生成. 文学评论,2009.
-
[3] 李丹. 以〈草叶集〉为参照谈郭沫若的域外诗作. 中国语文学论集,2009.
-
[4] 李丹. 萧红与中国女性主义——《漂泊者萧红》读后. 鲁迅研究月刊,2010,3(3):20.
-
[5] 李丹. 论胡适改称“白话诗”为“新诗”.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,2012,11(11):20.
-
[6] 李丹. 留学经验与中国现代都市诗——以孙大雨为中心.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,2008.
-
[7] 李丹. 胡适、茅盾的“徐志摩论”比较. 学术月刊,2007.
-
[8] 李丹. 通感?应和?象征主义——兼论中国象征主义诗论. 文学评论,2011,1(1):20.
-
[9] 李丹. 从淑明女子大学的学生培养目标预测韩国女性的社会地位. ,2010.
-
[10] 李丹. 试谈从与古典诗学关系的角度研究新诗理论.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,2015,2015(1):53-56.
-
[11] 李丹. 论白话诗与文言诗区别的提出与转化. 中国文学研究(湖南师范大学),2015,2015(2):5-10.
-
[12] 李丹. <新梦>: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先声.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,2015,2015(4):82-86.
-
[13] 李丹. 论辛笛<异域集>的现代性.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,2015,2015(10):184-192.
-
[14] 李丹. 开设文学批评课程的必要性及其他. 继续教育研究,2013,2013(3):132-135.
-
[15] 李丹. “康桥情结”与徐志摩的诗.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,2013,2013(2):31-36.
-
[16] 李丹. 从《葬父》看少鸿的惧父情结. 文学界(理论版),2013,2013(4):81-84.
-
[17] 李丹. 谈田汉新诗的戏剧化特征. 创作与评论,2013,2013(05):64-69.
-
[18] 李丹. 《流云》:“动象表现”之“宇宙诗”. 中国文学研究,2013,2013(3):93-97.
-
[19] 李丹. 胡适的“不用典”和古代诗论用典观念. 北方论丛,2013,2013(4):26-30.
-
[20] 李丹. 留日诗人:在诗的有用与审美效应之间. 郭沫若学刊,2013,2013(3):45-48.
-
[21] 李丹. 从脱离到返本:新诗与古典诗歌格律. 文艺评论,2014,2014(2):150-154.
-
[22] 李丹. 形式转换与诗歌语言问题. 社会科学,2014,412(12):170-176.
-
[23] 李丹. 诗歌功用论的古今演变. 南都学坛,2014,34(6):54-59.
-
[24] 李丹. 论王独清域外诗作的音乐美.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,2014,43(3):93-98.
-
[25] 李丹. 谈刘半农域外新诗的民歌化.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,2014,30(4):41-46.
-
[26] 李丹. 现代传记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古典叙事诗.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,2014,59(5):70-78.
-
[27] 李丹. 通感、应和论与“味”、诗味论.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,2017,46(1):123-129.
-
[28] 李丹. 近体诗篇制与新诗格律建构. 人文杂志,2017,2017(11):86-91.
-
[29] 李丹.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现状之管窥. 马克思主义与文化研究,2015.
-
[30] 李丹. 象征主义诗论与“象外之象”论. 社会科学,2019,2019(3):182-191.
-
[31] 李丹. 新诗“远取譬”论与古典诗学的“比”“兴”. 贵州社会科学,2019,2019(6):35-41.
-
[32] 李丹. 文艺活动视域中的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》解读.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,2020,2020(6):137-145.
著作
-
[1] 李丹. 走向诗学. 花城出版社, 2013.
-
[2] 李丹. 中国现代诗歌理论与古典资源. 商务印书馆, 2019.
教学工作
教职工课程信息 | 开课学年 | 开课学期 | 课程名称 | 2023-2024 | 1 | 文学观念与批评方法 | 2022-2023 | 1 | 文学观念与批评方法 | 2018-2019 | 2 | 诗歌艺术与中外佳作精读(中英双语) | 2018-2019 | 1 | 文学观念与批评方法 | 2020-2021 | 1 | 文学观念与批评方法 | 2021-2022 | 1 | 文学观念与批评方法 | 2024-2025 | 1 | 文学观念与批评方法 | 2024-2025 | 2 | 西方文论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