研究方向徐志博,男,作曲博士,中共党员,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,硕导,上海师范大学优秀青年学术骨干。现任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音乐与声音专业委员会理事;上海计算机音乐协会理事,音乐新媒体专委会主任;上海人工智能协会智能音乐工程专委会理事;上海音乐学院“双一流”学科创新团队外聘专家。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,先后师从周湘林、陈强斌、杨立青等教授。创作涉及各种类型的音乐作品,并屡次上演于国内外各类音乐会和艺术节,获各类奖项多次。现担任“作曲”、“电子音乐设计”、“声音艺术”、“影视音乐音效设计”、“音乐软件应用”等创作及理论课程教学,并致力于现当代音乐、音乐新媒体艺术、音乐科技等领域的理论研究。 主要作品: 《雨巷》2001(艺术歌曲),获“2009中央音乐学院全国声乐作品比赛优秀作品奖”; 《都市人》2002(打击乐重奏与钢琴),获“2002上海音乐学院打击乐作品比赛”三等奖; 《Postmodernism’s Cry》2004(电子音乐),首演于2006德国科隆“Musik Triennale国际音乐节”并由科隆电台转播; 《相和吟》2005(混合室内乐与磁带),获“2006台湾许常惠音乐创作奖·东方元素组”二等奖; 《歌诗》2006(九位表演者与实时电子音乐),“2006上海国际电子音乐周”委约作品; 《逝……》2007(钢琴独奏),获“2007上海之春国际艺术节”全国钢琴作品比赛二等奖,“2007上海音乐学院帕拉天奴杯钢琴作品比赛”二等奖,并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曲谱及CD唱片; 《声合》2007(全景式电子多媒体),首演于“2007上海国际电子艺术节”开幕式“感·动专场音乐会”; 《间奏曲》2008(京胡与民族管弦乐队),新加坡华乐团首演,2009; 《林冲夜奔》2008(动画配乐),民族管弦乐队版2009年首演于新加坡华乐团“戏曲动画”专场音乐会,交响乐队版2010年首演于上海大剧院,上海交响乐团演奏; 《逸》2009 (评弹、室内乐与电子音乐),上海音乐学院创作委员会委约作品,首演于“2009上海音乐学院国际电子音乐周”; 《逝II》2010(为大管弦乐队而作); 《身体乐》2011(舞者与电子交互),首演于“2011上海国际电子音乐周”,并上演于德国汉堡多媒体专场音乐会,2011; 《意镜》2012(音乐新媒体剧场),上海国际艺术节委约作品,首演于“2012上海国际艺术节‘上海梦’青年艺术家委约专场” 《浮生之歌》2015(人声、电子音乐与交互多媒体),上演于“声立方超感官空间”,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,2015.8.21-30,获台湾2016 WOCMAT International Phil Winsor Electroacoustic Music Young Composers Awards一等奖 《际空之响》2018-2019(钢琴、交互电子音乐与多媒体),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“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”唯一入选音乐作品,获第九届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(数字音乐类,教师组)全国一等奖,上海赛区一等奖;获2021IEMC国际电子音乐大赛一等奖 《和》(人声,琵琶和交互式电子音乐),首演于2019年伦敦南岸中心SoundState音乐节 《彼岸》(交互多媒体装置)2021,上海音乐厅,获第九届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(数字音乐类,教师组)全国一等奖,上海赛区一等奖;获2021IEMC国际电子音乐大赛一等奖。 《忆韵》(钢琴家与自动演奏钢琴)2022,第五十届香港艺术节委约作品,首演于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“彼岸5.0”超媒体钢琴音乐会,上海大剧院,2023负责课题: 2023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音乐数智重点实验室重点项目“彼岸钢琴超媒体系列创作与演绎实践研究” 2018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“声音新媒介背景下的中国当代音乐研究” 2017 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项目“际空之响” 2016 上海市艺术科学规划项目“音乐新媒体艺术研究” 2015上海市教委学校艺术科研项目“艺术类高校音乐与科技交叉型创意课程研究及教学实践”(获优秀成果) 201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“现代声音(音响)艺术思维与创作实践” 2013上海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资助项目“电子音乐与声音艺术概论及配套项目设计课程研究” 2012年度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一等专题《“形态”与“意义”之间——现当代音乐音响创作中的“泛结构”地带》; 2011 上海师范大学文科科研项目“声音(音响)艺术创作实践” 论文: “《逸》创作实验报告”,Asiagraph Journal 2010, vol.4/No.1; “电子音乐中的两种典型音响结构思维”,第三届上海国际电子音乐周论文集,2011; “一种理念,二项创意,三重组合”,《中国新音乐年鉴2010》,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,2012.6; “浅论音响分类思维在现当代器乐作品中的应用”,《第二届全国高等艺术类院校配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》,2012.11; “感知音乐新媒体,触摸声音新艺术”,《中国新音乐年鉴2011》,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,2013.10; “浅论西方现当代音乐中声音素材的具-抽象运用”,《音乐探索》2014第二期; “听之内外——当代音乐之泛结构视野概述”,《天津音乐学院学报》2014第二期; “交响乐与影像的双重叙事——定格动画《独钓图》中的朱践耳管弦乐剪辑”,《艺术教育》2014.8; “当代音乐创作中的音响意涵与声音表现”,《乐府新声》2014第三期 Mirror Mind: New Possibilities for Overall Interactive Design in New Music-Media Theatre, Paper of 2015 ICMC Conference Proceeding. Body Music: An attempt of hyper-musical representation through multiple sound processing approaches, Paper of 2016 WOCMAT/IRCAM Joint Conference Proceeding. Music New Media Arts : Idea and Practice (“音乐新媒体艺术的理念与实践”),Paper of 2017 ICMC Conference Proceeding. “音乐新媒体艺术中的声音-媒介交互设计”,《复旦学报(自然科学版)》2018第三期/2017CSMT全国声音与音乐技术大会论文 “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理论刍议”,《中国音乐学》2020第二期; “期待与回声——从历史预言看西方现代音乐”,《黄钟》2020第四期; “我国音乐科技与创作融合学科构建的回顾与展望”,《上海美育研究——上海市学校艺术教育实践探索》,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,2021.8。本文系2015年上海市学校艺术科研优秀课题成果。 “直面声音,籁由天成——何训田《天籁》的音响形态学分析”,《中央音乐学院学报》2022第3期 “奥运会开幕式音乐设计评述——兼论当代应用音乐创作价值观”,《中国文艺评论》2022第10期 “新声音媒介背景下的当代音乐理论视角及可能性路径——数字音乐理论宣言”,《音乐艺术》2023第1期 “同传统对歌,与当代合鸣——陈强斌飞歌研究”,《中国音乐》2023第2期 “探索媒介化音乐三度创作之新路——从‘「彼岸」钢琴超媒体’系列音乐会谈起”,《人民音乐》2023第8期 “当代音乐走上‘云端’——谭盾网络直播版《武汉十二锣》引发的思考”,《融入生活,激浊扬清:上音院社杯第八届音乐评论学会奖获奖文集》,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,2023.10 “论‘音色动机’及其形态组织结构——以电子音乐作品《吞·吐》为例”,《中央音乐学院学报》2023第4期(第二作者) 论文获奖: 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评论学会第八届“学会奖”三等奖,2020 中国传媒大学“数字时代的音乐传播”论坛学术论文评选一等奖,2022 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评论学会首届“贺绿汀音乐批评推优活动”优秀乐评奖,2023 第十二届中国-东盟音乐周音乐论文评奖一等奖,2023 学术成果
论文
著作
科研项目
教学工作
荣誉奖励社会兼职 |